发展规划处
建设动态
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(共建工作办公室、校友工作办公室)是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和管理服务部门,内设发展规划科、共建科、校友联络科、统计信息科4个科室。
建设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双一流建设 >> 建设动态 >> 正文
南京信息工程大学:高擎党旗引领新时代“双一流”建设

发布时间:2022-09-27    作者(文):  作者(图):   浏览次数:  来源:

日月其迈,时盛岁新。时间的指针,即将转向崭新的刻度。

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以来,用时间标注是五年,用发展标注是跨越。

回首五年,在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轴上,南信大在转型中增长、在挑战中奋进、在发展中蜕变:再次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,连续两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获第一等次,交出了一份精彩闪亮的高质量发展答卷。

奋进的伟力源于嘱托,前行的伟力来自使命。在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的进程中,鲜红的党旗始终指引方向,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,坚决扛起新时代高水平大学改革发展的责任担当。坚持一流党建为“双一流”建设指引方向,坚持一流党建为“双一流”建设提供战斗力、执行力和强劲保障,谱写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华章。

“无地不同方觉远,共天无别始知宽。”在党旗引领下,一幅奋楫扬帆“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”的画卷,正在这里徐徐展开。

把方向管大局 党建引领铸“根”“魂”

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

在南信大的发展中,党建作为强根固本的红色力量,是学校发展的根和魂。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业务,用“红色引擎”为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。

——事业发展定向领航,“补钙壮骨”提高政治站位。

始终把提高政治站位放在抓班子、带队伍、促发展的首位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、管理权和话语权,深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。持续增强政治意识,把握学校发展大局。

始终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。用好“第一议题”学习制度,加强学习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,巩固主题教育成果。强化二级党组织学习跟踪督查,班子成员深入联系学院巡学旁听,带头讲党课、讲思政课,切实发挥“头雁”作用。落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“四位一体”学习保障机制,获评“江苏省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”。

——红色堡垒固本强基,书写党员干部使命担当。

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、标准化建设,“双带头人”配备率和达标验收通过率达100%。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“双创”工作,6个支部通过全国党建样板支部验收,在省高校“两优一先”评选中获得大满贯。

知人善任,打造过硬干部队伍。学校每年开展党支部书记校内轮训、进修研修、挂职锻炼等千余人次。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,积极探索年轻干部发现、培养和成长工作机制,重点做好年轻干部调研建档、专题培训、交流挂职三个环节工作。学校中层干部中,40岁左右的接近总数1/2,其中中层正职接近1/4。

——从严治党驰而不息,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
清风得和畅,万象始更新。学校以巡视整改为契机,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保障作用,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持续向好。

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,全体校领导和党委常委切实担负起“一岗双责”,主动认领问题,带头落实责任。创新整改督查机制,针对巡视反馈13个方面的问题,细化为170个督查点,定期形成督查情况专题报告,相关经验做法被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专题报道。常态化开展校内政治巡察,纪检监察机构获省纪委监委年度工作考核第一等次。

强特色亮招牌 剑指一流攀高峰

南信大缘大气而生,因大气而兴,倚大气而强。

作为学校的“王牌学科”,南信大的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,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A+等级;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全球排名中,学校大气科学从2018年的第12名一路攀升至2022年的第6名。

成绩催人奋进,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,南信大直面问题:若要继续攀登,该怎样突破瓶颈?若要强本拓新,又该如何交叉延伸?

“双一流”不仅给南信大带来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机遇,更推动学校对学科做出更科学合理、系统长远的优化和布局,为建设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。

学校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带动相关学科,打造“气象+”“+信息”学科品牌,形成以大气科学学科群建成世界一流为主体,以环境生态和信息工科建成国内一流为两翼,基础学科群、支撑学科群和一流学科群有机融合、协调发展的“一体两翼三维”学科体系。

学科排名和学位点增列也喜结硕果。学校ESI排名前1%的学科从2017年的3个增至2022年的8个,地球科学、计算机科学更是进入前1‰的行列。2017年以来新增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、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实现了硕博点对本科专业的全覆盖。

“五指之更弹,不如卷手之一挃”,学校在发展中,强化优势学科、夯实支撑学科、辐射相关学科,让优势学科群能够真正站在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前沿。

——强基础,推进科技创新自立自强。锚定国家战略,在关乎重大基础研究和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学科领域给予特别支持,帮助实现“弯道”超车。集成大气、海洋、水文等多个优势学科,向地球科学这一大基础科学延伸,构筑空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,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南信大地球系统模式,积极融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。

——重交叉,激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。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科交叉,催生气象学科与其他学科产生“化学反应”,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、系统性、渗透性,解决新问题、新挑战。廖宏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发展出大气环境—气候双向耦合模式,在国际“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”领域独树一帜。

植沃土聚英才 择才善用天地阔

济济多士,乃成大业。人才蔚起,崛起可期。南信大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、需要人才也孕育人才。

学校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,聚焦学科整体布局和实际需求,把牢人才工作方向。校党委领导班子带头落实重点人才联系制度,加强思想引领,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渠道,带动全校上下形成识才用才爱才敬才的环境。

作为哈佛—南信大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的一员,90后李柯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。2021年回校后,李柯入选了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、江苏特聘教授,也成为南信大最年轻的教授、博导。李柯的快速成长,受益于学校人才“引育调减”“评价改革”“五化工程”等创新政策,高水平师资“引得来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、上得去”。

——创新人才引育政策,优化人才成长路径。

开拓人才招聘模式,聚焦拔尖人才培育。创新“校长面对面”“一站式招聘”“智荟江北”人才工程等引才形式。坚持培育与引进并举,通过设立“龙山学者支持计划”等,对德才兼备的海内外中青年优秀人才给予支持。

优化人才评价机制,完善职称分类评审。落实“多元分类”考核机制,实施岗位多元化、代表作制度和“全盲式”同行鉴定,实施同行专家“举荐制”,为有突出成就的专业人才开辟职称“绿色通道”。

——优化人才服务体系,拓展人才发展空间。

构建“制度保障”,打造“服务品牌”,创新“N+10”服务理念,构建全天候、立体化、一站式服务保障体系。推进“乐业工程”,创新干部聘任和学术副院长制度,设立学科人才特区,实施“PI制”团队管理模式,为优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。

——注重人才工作实效,“五化工程”全面提升师资水平。

优化结构,师资建设“双提升”。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85.24%,国际化率达67.22%,位居省属高校前列。精准靶向,师资引培“精英化”。成立省内首个“海外院士工作站”,签约入站海外院士达18人。获批国家“111”海外引智基地,在“天气气候变化与预测技术”领域与国际一流高校机构合作,联合培养优秀教师。产教融合,落实教师“工程化”。已选派300多位优秀教师到气象系统、政府部门挂职实践,促进教师“理论联系实际”,完成从“单纯做科学研究”到“服务社会全面发展”的蜕变。

育品行重内涵 立德树人守初心

走进南信大校园的主干道,“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”的校训直入眼帘。短短八个字,凝练了一代代南信大人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。

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。62年来,南信大前进的每一步,都在解答人才培养的时代命题。

——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。南信大始终秉持以“政治引领”为前提、以“五育并举”为目的、以“三全育人”为路径的育人理念,在全校部署开展“推动立德树人再提高”大学习、大讨论、大落实活动,开展各类立德树人学习活动1200余场,设立“立德树人培育攻坚项目”37项。

以“九个一”工程为抓手,推动多部门联动聚合育人资源,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。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辅导员,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,构建思政育人大平台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,并将“导师制”从课内延伸至课外,将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。

——汇聚多方智慧,“金课”培育“金才”。学校近年来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构建多元分层人才培养体系,开启大类培养、书院制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,打造出了“信大优学”品牌。构建多层次高阶的“金课”体系。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八大行动计划,连续获省研究生教育工作综合评价A+等级、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。

——培育肩负使命、追求卓越的人。近年来,学校进行一体化顶层设计,推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2020年,学校作为唯一地方高校,入选教育部首批“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.0基地”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中科院大气所、海洋所等20余家中科院科研院共建“长望学院”;与华为、腾讯、京东等行业名企携手探索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优良生态,惠及全校60%的专业、10%的学生。

“学有其所、学有所得、学遂其愿”,南信大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。五年来,本科生源规模大幅提升,省内投档位次提升了21.83%,增幅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。高质量就业率稳居省内高校前列,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在96%以上,升学及出国率达42.5%。

搭平台助创新 服务社会展担当

回望历史,世界重心的转移,总是与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现实应用相伴随。开展自主可控、前沿领跑的科学研究,是高校的历史使命。

过去五年,南信大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,系统布局提升创新能力;积极培育重点研究方向,构建交叉融合、协同发展的科研体系;积极对接国家、地方、企业重大科研需要,为科研成果转化注入“催化剂”。

——躬耕不辍,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。截至2021年底,学校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提升至8.83亿元,较2017年增幅44.8%。五年共承担理工类纵向科研项目1360项,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项,承担军民融合重大专项等能力不断提升;获批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1122项,其中国家级60余项。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突破,在国家级科研平台、军工科研平台等领域均实现历史性突破,获批气象领域唯一国家大学科技园。

——推进重大科学研究“攻关计划”。瞄准气候变化、防灾减灾、生态文明重大战略,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,布局建设重大科研平台。获批江苏省和气象行业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,建成“气象卫星星座”和野外观测基地群,推动在数值模式、延伸期预报、人工智能气候预测系统统筹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。

在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,是学校解放思想、与时俱进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,是鼓励创新、顶天立地做科研的良好氛围,也源自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、走特色发展之路的“南信大经验”。

——创新体制机制,充分发挥平台优势。聚焦气象装备、商业气象服务、气象大数据与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集群开展产学研合作。成立5家技术转移分中心、7家校地研究院、10家新型研发机构,成为获批首批高等学校知识产权试点的唯一地方高校。

——走出象牙塔,经世致用担使命。学校多名专家入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第六次评估报告(AR6)牵头专家和主要作者,增强中国在气象变化领域的科学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。参与国庆阅兵、珠峰科考、南极科考、卫星发射、冬奥会等重大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。不断增强智库资政能力建设,五年共获市厅级以上批示采纳成果71项,其中省部级以上28项。

深联动拓圈层 开放发展塑格局

孤举者难起,众行者易趋。大时代需要大格局、大格局需要大智慧。

南信大清楚地认识到,大学要通过融合发展汇聚高端要素资源,主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这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,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。

学校通过多元共建打破体制壁垒,健全“部委、校所、校企、校地”共建体系,以江苏省、教育部、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为基础,进一步拓展了与海洋局、国科大、华为、腾讯等多方主体共建,为内涵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
学校主动融入国家江北新区建设,构筑“校区—园区—景区—社区”一体化的“环南信大”知识经济圈和“国际创新港”。推动无锡学院顺利转设;与地方政府共建“基础教育集团”,探索高等教育—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;共建中国气象谷,打通集教育培训、项目研发、成果转化、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,打造世界性的气象主题创新产业平台。

在开放发展、协同发展、特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,学校积极创新合作模式、拓宽合作渠道。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,形成了多层次、多渠道、全方位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。

——创新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模式,彰显高水平大学国际影响力。依托学科优势,与欧洲气象学科排名第一的雷丁大学联合成立雷丁学院,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国际合作办学评估,成为参评单位中唯一获得7年免评估的单位。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升级合作成立南沃学院,成为省内少有的拥有两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高校。

——构筑科教命运共同体,致力气象教育“中国标准”构建。学校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联合全球气象、环境领域3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,牵头组建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,推动制定气象专业全球认证标准,倡导构建国际学分互认体系。实施WMO“全球校园计划”,设立在南信大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,为全球158个国家培训了大批高管和业务骨干。

旗帜火红,于今更艳;高山景行,于斯更盛。党旗指引到哪里,南信大的事业就推进到哪里。伟大时代领航奋进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南信大正豪迈奋进新时代“双一流”高校建设的新征程。

http://xh.xhby.net/pc/layout/202209/27/node_7.html 20220927 7版


发展规划处
学院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
版权所有©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展规划处   备案号:NUIST备80092